安徽人文讲坛选题一览表(2006年7月—2023年12月)
| 场次 | 讲 座 名 称 | 讲席教授 |
| 1 | 徽商悲喜剧 | 朱万曙 |
| 2 | 从朱熹到戴震——浩荡儒风新安里 | 张允熠 |
| 3 | 徽商的用人之道和公关艺术 | 卞利 |
| 4 | 安徽三大美学家 | 钱念孙 |
| 5 | 淮系洋务集团与中国近代化起步 | 翁飞 |
| 6 | 和谐社会中的婚姻关系 | 潘小平 |
| 7 | 道家的管理之道、处世之道与养生之道 | 李 霞 |
| 8 | 文物保护与安徽旅游 | 李修松 |
| 9 | 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和谐精神 | 余秉颐 |
| 10 | 中国文化与大众人生 | 刘仲林 |
| 11 | 安徽作家与新时期文学的崛起 | 王达敏 |
| 12 | 中国传统文化向何处去 | 张允熠 |
| 13 | 影响中国历史的合肥名人家族 | 戴健 |
| 14 | 包公与清官文化 | 朱万曙 |
| 15 | 中国传统节日为什么受冷落 | 庄华峰 |
| 16 | 天下兴亡 匹“妇”有责 | 吴春梅 |
| 17 | 古代徽州和谐社会的启示 | 刘伯山 |
| 18 | 黄梅戏的昨天与今天 | 王长安 |
| 19 | 从考古发现看安徽文明之光 | 陆勤毅 |
| 20 | 省会经济圈的“地域亲缘” | 戴健 |
| 21 | 江淮人物与三国政局 | 张子侠 |
| 22 | 道家哲学中的人生智慧 | 李 霞 |
| 23 | 皖籍状元趣说 | 李传玺 |
| 24 | 《周易》与我们的生活 | 张立志 |
| 25 | 北京奥运的中国元素 | 张荣国 |
| 26 | 安徽在改革开放中的特殊贡献 | 潘小平 |
| 27 | 明清徽商与长三角的兴起 | 王世华 |
| 28 | 敬畏伦理与人性善恶 | 郭淑新 |
| 29 | 曹操的魅力 | 吴怀东 |
| 30 | 历史学视野下的桐城派 | 施立业 |
| 31 | 科学发展观的人文意蕴 | 许俊达 |
| 32 | 明清徽商对农村发展的贡献及其启示 | 王世华 |
| 33 | 传统和谐文化与当代幸福人生 | 李 霞 |
| 34 | 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与台湾近代化 | 翁 飞 |
| 35 | 从出土商至战国青铜器看安徽古代文明之花 | 陆勤毅 |
| 36 |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| 张允熠 |
| 37 | 《孔雀东南飞》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女性悲剧形象 | 唐先田 |
| 38 | 渡江战役与安徽全境解放 | 聂皖辉 |
| 39 | 安徽社会科学60年启示录 | 徐东平 |
| 40 | 从世博会场馆风格看建筑中的<周易>元素 | 张立志 |
| 41 | 汉字的魅力 | 黄德宽 |
| 42 | 沧桑治淮五百年 | 卞 利 |
| 43 | 清代皖籍科学家的光荣与梦想 | 石云里 |
| 44 | 民族和谐与唐诗兴盛 | 陶新民 |
| 45 | 江淮代有才女出 | 傅 瑛 |
| 46 | 休闲的喜与忧 | 方 青 |
| 47 | 新文化运动中的胡适 | 陆发春 |
| 48 | 顺应自然 品味人生 | 樊嘉禄 |
| 49 | 改一改我们的思维定势 | 汪兴福 |
| 50 | 谁将成为网络的弄潮儿 | 周荣庭 |
| 51 | 走进“大阅读”时代 | 徐东平 |
| 52 | 低碳让生活更美好 | 刘志迎 |
| 53 | 争抢曹操为哪般 | 张子侠 |
| 54 | 透视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病象 | 邵 明 |
| 55 | 经济转型中的家庭理财新理念 | 孙自铎 |
| 56 | 《淮南子》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| 张允熠 |
| 57 | 竞争社会中的心理调适 | 范和生 |
| 58 | “非遗”会在我们手中遗失吗 | 李修松 |
| 59 | 品格成就未来 | 康易成 |
| 60 | 新安画为何成派 | 王佛生 |
| 61 | 南陈北李”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| 聂皖辉 |
| 62 | 跨越时空话政党 | 徐东平 |
| 63 | 品味风险 智慧投资 | 王建文 |
| 64 |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| 汤明珠 |
| 65 | “诗圣”杜甫的大爱情怀 | 吴怀东 |
| 66 | 张恨水及其笔下的“啼笑”人生 | 谢家顺 |
| 67 | 透视文化繁荣中的影视伦理 | 潘小平 |
| 68 | 《管子》与大国崛起之道 | 周 飞 |
| 69 | 佛教文化蕴含的人生启迪 | 李 霞 |
| 70 | 朱元璋的传奇人生 | 王世华 |
| 71 | 幸福到底有多远 | 崔跃松 |
| 72 | 解读三国名将周瑜 | 夏冬波 |
| 73 | 优等生是怎样炼成的 | 王世民 |
| 74 | 激活社会进步的细胞 | 徐东平 |
| 75 | 杨振宁的学问人生 | 戴 健 |
| 76 | 安徽地域文化的特点 | 翁 飞 |
| 77 | 还保险一片真实的蓝天 | 李加明 |
| 78 | 孔子和儒家的当前境遇 | 张允熠 |
| 79 | 宏伟蓝图: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| 汪兴福 |
| 80 | 核心价值观的本色与力量 | 方爱东 |
| 81 | 莫言为什么得诺奖 | 潘小平 |
| 82 |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| 左和平 |
| 83 | 张英和六尺巷 | 江小角 |
| 84 | “诗仙”李白的“安徽情结” | 吴怀东 |
| 85 | 我所理解的中国梦 | 徐东平 |
| 86 | 大禹治水三千年 | 陈立柱 |
| 87 | 教育孩子,为家长们支招 | 崔跃松 |
| 88 | 南海争端探析 | 卓爱平 |
| 89 | 如何突破安徽文化产业的瓶颈 | 李修松 |
| 90 | 解密徽派建筑 | 刘伯山 |
| 91 |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群众路线 | 张允熠 |
| 92 | 儒家文化的现代启示 | 李 霞 |
| 93 | 中国未来发展靠什么驱动 | 刘志迎 |
| 94 | 明清商界的双子星座 | 王世华 |
| 95 | 淮军名将吴长庆 | 夏冬波 |
| 96 | 传承书法艺术的闪亮明珠 | 王佛生 |
| 97 | 李鸿章与甲午风云 | 翁 飞 |
| 98 | “分”出来的省份,“合”起来的文化 | 侯 露 |
| 99 | 澎湃长江:支撑经济发展新未来 | 程必定 |
| 100 | 家风与孩子成长 | 庄华峰 |
| 101 | 飘逸的太子,神奇的《文选》 | 谭幼平 |
| 102 | 传统社会的“完人”典范—姚莹 | 施立业 |
| 103 | 让宪法走进公众生活 | 程雁雷 |
| 104 | 国家战略视野下的淮河生态经济带 | 顾为东 |
| 105 | 从金庸小说谈传统文化的误解与误读 | 钱 斌 |
| 106 | 中国外交新理念与新布局 | 汪庆明 |
| 107 | 孙立人缅甸远征的军事指挥艺术 | 李传玺 |
| 108 | 肖龙士与江淮大写意画风 | 王佛生 |
| 109 | 源远流长的安徽茶文化 | 丁以寿 |
| 110 | 让家充满爱 | 王世民 |
| 111 | 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| 卓爱平 |
| 112 | 一带一路迎面而来,安徽如何应对 | 朱道才 |
| 113 | 众创空间:大众创业,万众创新 | 刘志迎 |
| 114 | 管子“以孝治国”论 | 周怀宇 |
| 115 | 全面小康,全民共享 | 汪兴福 |
| 116 | 淡淡乡愁:旅外徽州人的桑梓情怀 | 张小坡 |
| 117 | 陶渊明田园诗及其当代意义 | 吴怀东 |
| 118 | 安徽廉政史话 | 崔兰海 |
| 119 | 胡适的情感人生 | 何 峰 |
| 120 | 舌尖上的智慧 | 崔跃松 |
| 121 | 大道初创:中国共产党在安徽的早期建党实践 | 施昌旺 |
| 122 | 巢湖的远古文明与历史传说 | 宁业高 |
| 123 | 淮河水文化 | 朱光耀 |
| 124 | 传奇的红军,别样的长征 | 苗 健 |
| 125 | 皖南旅游纵横谈 | 陆 林 |
| 126 | 吴汝纶的西学思想及其影响 | 江小角 |
| 127 | 从严治党,从心开始,从行实践 | 张 彪 |
| 128 | 量子通信与大众生活 | 袁岚峰 |
| 129 | 合肥都市圈一体化解读 | 牛和湘 |
| 130 | 一带一路解析 | 宋 宏 |
| 131 | 甲骨文不是神秘的“天书” | 江世龙 |
| 132 | 姜夔的合肥情缘 | 李 睿 |
| 133 | 坚定文化自信,繁荣社会科学 | 马 雷 |
| 134 | 皖籍开国上将李克农 | 卓爱平 |
| 135 | 二十四节气的创立和传承 | 陈广忠 |
| 136 | 东至周氏家风家训探幽 | 谢忠惠 |
| 137 | 特色小镇:理想的城乡乐园 | 徐振宇 |
| 138 | 数据·价值·发现 | 程建华 |
| 139 |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| 沈跃春 |
| 140 | 大合肥与环巢湖 | 翁 飞 |
| 141 | 黄梅戏与民俗文化 | 邵 敏 |
| 142 | 成语中的地理科学 | 曾 承 |
| 143 | 心血管疾病防治与养生 | 丁碧云 |
| 144 | 大别山精神与强军使命 | 汪庆明 |
| 145 | 话说宣纸 | 黄飞松 |
| 146 | 让爱与青春同行 | 王世民 |
| 147 | 乡村振兴道路解析 | 江激宇 |
| 148 | 《资本论》里的王茂荫 | 曹天生 |
| 149 | 安徽改革开放四十年历程与启示 | 王星闽 |
| 150 | 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形势 | 王晓辉 |
| 151 | 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| 刘志迎 |
| 152 | 凤阳花鼓的演变与流传 | 苏兆龙 |
| 153 | “青铜故里”话青铜 | 疏仁华 |
| 154 | 如何把握和应对消费升级 | 闪 辉 |
| 155 | 渡江战役及其深远影响 | 杨家余 |
| 156 | “两山”理论的安徽实践 | 曾凡银 |
| 157 | 两弹元勋邓稼先 | 丁兆君 |
| 158 | 漫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| 朱的娥 |
| 159 | 二十年来安徽重要考古发现 | 吴卫红 |
| 160 | 与时代同行 与真理同步——安徽社会科学70周年回顾与展望 | 马 雷 |
| 161 | 建国70周年安徽典范人物 | 徐 京 |
| 162 | 有趣的合肥地名 | 张步根 |
| 163 |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安徽实践 | 杨亚坚 |
| 164 | 区块链技术与我们的生活 | 张子振 |
| 165 | 礼仪徽州 | 翟屯建 |
| 166 | 安徽文房四宝 | 曹天生 |
| 167 | 中国为什么没有贫民窟? | 陈俊峰 |
| 168 | 江南文化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| 凌宏彬 |
| 169 | 治理能力大考下的高质量发展 | 袁维海 |
| 170 | “两源两地”话金寨 | 傅 敏 |
| 171 |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心理调适 | 范和生 |
| 172 | 带您一起认识非遗 | 樊嘉禄 |
| 173 | 大运河文化和安徽 | 余敏辉 |
| 174 | 美学大师朱光潜 | 宛小平 |
| 175 | 读懂《建议》 把握未来----学习贯彻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体会议精神 | 刘 涛 |
| 176 | 安徽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亮点 | 唐先田 |
| 177 | 礼法兼治:徽州传统乡村社会治理模式 | 刘伯山 |
| 178 | 方以智的家国情怀 | 方锡球 |
| 179 | 徽州风景园林的山水智慧 | 冀凤全 |
| 180 | 安徽在中共百年中的历史地位 | 程中才 |
| 181 | 中国民法典的人民特色 | 李明发 |
| 182 | “两个大局”中百年大党的使命与行动 ——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| 汪兴福 |
| 183 | 改革开放的安徽探索 | 邢军 |
| 184 | 中华文明的瑰宝--安大简 | 徐在国 |
| 185 | 大别山精神的科学内涵及时代价值 | 姚宏志 |
| 186 | 品味中西医文化 | 周亚东 |
| 187 | 朱熹理学思想在徽州的传播和影响 | 周晓光 |
| 188 | 安徽历史脉络与文化特点 | 陆勤毅 |
| 189 | 以史为鉴 开创未来 | 柳泽民 |
| 190 | “人间天河”淠史杭 | 傅敏 |
| 191 | 彩陶与安徽史前时期的彩陶文化 | 张爱冰 |
| 192 | 从汪道昆与王世贞的交往看明代江南文化的融合 | 徐彬 |
| 193 | 淮水之光 双墩文化 | 阚绪杭 |
| 194 | 谈谈“活化”传统技艺的当代价值 | 张步根 |
| 195 | 读懂黄梅戏严派表演艺术 | 刘红 |
| 196 | 名相管仲及其管学治理之道 | 龚武 |
| 197 | 有一种红叫金寨红 | 潘小平 |
| 198 | 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少年--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| 路丙辉 |
| 199 | 桐城派的因时而变与史学经世 | 董根明 |
| 200 | 创新的文化——从造纸术的发明和传播说起 | 钱斌 |
| 201 | 安徽农业文化的“前世”与“今生” | 方国武 |
| 202 | 探识中药有捷径——中药望闻问切 | 朋汤义 |
Copyright ◎ 2008 Anhui Province Federation of Social Sciences,All Rights Reserved.
版权所有: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皖ICP备08001559号